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4日讯(记者 钱娟)沿黄兴大道一路驱车向北,抵达最北端,两株高大香樟亭亭玉立。葱葱绿荫下,“双樟饭铺”四个大字映入记者眼帘。国庆假期,五湖四海的游客都来了,饭铺“掌柜”王平迎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节。以长沙为原点,奔赴深圳打拼,最终又返回故土长沙;放弃人人羡慕的“铁饭碗”,投身乡间田野当“泥腿子”,开饭铺、办民宿,带动50余农户家门口圆就业梦,80后新型职业农民王平用实际行动诠释:万水千山看遍,最美依然是家乡。
匠心与坚守 农家饭店“名菜”飘香
“老板,红煨牛蹄,老姜煨土鸡,外加一份时令小菜。”来自星沙的游客李先生不看菜单,直接点单,点名要吃店里的招牌菜。
“好嘞,您里头坐。”踩着高跟鞋,穿着红套裙,老板娘杨娟热情接单,服务丝毫不比城里差。
昨日是国庆假期第三天,坐落在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的“双樟饭铺”迎来了一批又一批“回头客”。翻开饭铺的菜单,红煨牛蹄、紫苏鳝片、老姜煨土鸡、坛子菜炒五花肉“四大名菜”,光听名字就忍不住口水直流。虽然还未到饭点,饭铺却早已宾客盈门,“掌柜”张平手机响不停,不时有熟络的“回头客”打电话来订餐。
一家开在乡旮旯的农家饭店,生意为何如此火爆?答案藏在距离饭铺3公里开外的菜园子里。为了确保食材新鲜,王平当起了匠心“农夫”,为饭铺开辟了私人订制菜园,披着露珠的时令小菜,从基地直奔后厨、爬上餐桌,挑起舌尖的“狂欢”。正宗又地道的食材,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,成为“回头客”最流连的味道。
选择与初心 砸掉“铁饭碗”返乡当农夫
乡里饭铺走俏背后,藏着“掌柜”王平不走寻常路的倔强与坚持。早在2005年,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王平,怀揣梦想南下深圳,在深圳市委机关单位端起了“铁饭碗”。 在同龄人眼中,当时的王平,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,拿着优渥的薪水。一向不安分的他,却咬牙作出了一个让同龄人很不解的决定:辞掉稳定的工作,回到生于斯、长于斯的家乡开慧,当起了“泥腿子”。
2006年,王平在村民们诧异的眼神中回到家乡。当时的锡福村,是远近闻名的种养大村,家家户户靠养猪、种地维持生计。在这个“山清水不秀、到处猪屎臭、遍地是垃圾、喝水也发愁”的小山村里,一向不服输的王平闷声不吭干起来,流转土地近100亩,当起了茶农。
走过弯路也碰过壁,王平当过茶农、果农,却一直不见起色。东家大娘养了一窝土鸡,正为销路犯愁;西家大嫂能腌一手可口坛子菜,可孩子的学费还没着落;对门大哥种的小菜吃不完,经常烂在地里……脑子活络的王平打起了细算盘:别看这些土特产不起眼,可是城里人眼中的“香饽饽”,何不盘活左邻右舍手中的这些“呆资产”,变成增收致富的“活资本”?2013年,王平盘算着将祖上老屋整修盘活,开起了饭铺,倒腾起了民宿。
近年来,双樟饭铺生意风生水起,创下年经营收入180万元的成绩,带动周边近50户农户稳定就业,饭铺每年光工资支出就在30万元左右。51岁的村民刘朝辉,常年赋闲在家,双樟饭铺开业以后,老刘在饭铺当起了帮厨,按月领工资,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。背靠饭铺这个“靠山”,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。
时隔12年,回首当时的选择,王平笃定地告诉记者:我在这里出生,在这里长大,我对这片土地,是叶对根的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