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、死秧子病、白绢病。全国各地均可发生。黑龙江、内蒙古为害较重,流行年份减产20%~30%。病害严重的地块甚至绝产。
大豆菌核病危害症状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,尤其开花、结荚后受为害较重。为害地上部产生苗枯、叶腐、茎腐、荚腐等症。一般病部先表现深绿色湿腐状,潮湿条件下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,逐渐使病部变白,进而在被害部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。
(1)苗期染病:茎基部褐变,呈水渍状,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,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,表皮撕裂状, 幼苗倒伏、死亡。
(2)叶片染病:始于植株下部,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,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,病斑中心灰褐色,四周暗褐色,外有黄色晕圈,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,叶片腐烂脱落。
▲大豆茎杆染病症状
(3)茎秆染病: 多从主茎中下部分叉处开始,病部水浸状,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,病斑形状不规则,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,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,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,病茎髓部变空,菌核充塞其中 。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,维管束外露似乱麻,严重的全株枯死,颗粒不收。
(4)豆荚染病: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,荚内、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,多不能结实。
大豆菌核病发病条件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年。向日葵茬种大豆、重迎茬大豆、低 洼地大豆、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,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,发病重。
(1)7月底8月份阴雨连绵、降雨多的年份,发生重,地势低洼和重茬地发生重。
(2)施有氮肥过多,大豆生长繁茂,茎秆软弱,倒伏地段发生重,过度密植田,发病率重。
大豆菌核病防治措施(1)种植抗病品种。选用株型紧凑、尖叶或叶片上举、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。
(2)深翻。病田收获后应秋季深翻,深度不小于15厘米,将表土层的菌核翻人土壤深层,使其不能萌发。
(3)清除或烧毁病株残体,以减少菌源。
(4)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排除田间积水,降低田间湿度,合理施肥与密植,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,增施钾肥。
(5)化学药剂防治。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—100g/亩;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—60g/亩;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6—100克/亩;25%咪鲜胺锰盐乳油70ml/亩,对水40—50kg均匀喷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