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、多对孩子说肯定句面对能走会跑的孩子,家长最常挂嘴边的俩字便是“不要”。而“不要……”是孩子最不喜欢的表达方式,也是最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的说话方式。心理学研究表明: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收否定的词汇,越是“不要做”的事情,潜意识越会告诉你“要做”。
比起“不要再看电视了,洗手吃饭”,孩子更乐意接受“宝宝去洗手吧,我们要吃饭了”。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,所以他就会变得顺从。
所以,家长要注意用肯定的句式,明确地告诉孩子“你可以做什么”,给孩子指明方向。
大多数孩子都会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学会控制自己,而部分孩子则变本加厉,提出很不合理的要求,如果不立刻满足则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行为,如哭闹、打人、破坏行为等,长此以往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习惯性恶习,或反社会行为。因此,对这些问题,既不能事事过分认真,也不能放任孩子,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办法,使孩子的异常行为得到纠正。
任何儿童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,多数异常情况都发生在有特殊需求时。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,用事先“约法三章”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。
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,父母不要去理睬他,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、怜悯或迁就,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。
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,暂时离开他。当无人理睬时,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。这种“冷处理”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。
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存在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。如果孩子对父母展现的是反抗性的一面,父母对孩子的爱只会被孩子拒之门外;当孩子对父母展现依赖性的一面,由于孩子存在反抗性,不会主动告诉父母寻求帮助,他们会期望父母能够主动发现他们的需求来帮助他们,如果父母不能主动发现孩子的帮助需求,在孩子需要依赖时没有提供支持,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!那怎么区分孩子是反抗性的一面还是依赖性的一面?我只能说没有标准。父母可能会说:那我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付出的爱?
对于‘逆反期’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,将使他们受益终生,但如果处理不好,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。提醒父母:要引导孩子积极理解父母的唠叨、老师的批评。而且让孩子变得“听话”的良策是尊重孩子,这样才能让孩子也尊重父母。